董芳蕾:一颗鹅卵石的美术视野
董芳蕾
洞头县东屏小学美术教研组组长,经过9年的探索,开设了海岛卵石画课程。在她自编的卵石画校本教材中,从鱼的几何形状入门,到花、树、叶子、毛虫、鞋子、汽车“随物赋形”,再到剪纸、青花、国画、年画4个模块的临摹教学,卵石画开拓了渔家孩子的美术视野。
“画”石成课
一颗鹅卵石的美术视野
董芳蕾在洞头的蓝天碧海间长大,自小酷爱美术,家乡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是她下笔的对象。从美术师范专业毕业后,她回到洞头,当上了一名小学美术教师。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她有了用丙烯颜料随处涂画的习惯,自行车坐凳成了戴尖帽的巫师,白T恤上画满可爱的卡通形象,在寒冬里装饰过校园的围墙,但画得最多的还是海滩上捡的鹅卵石。
卵石被她信手点染后就脱胎换骨了。有时是一幅写意小品;有时是一张京剧脸谱;有时似乎有一只昆虫停在石头上;有时让人误以为是一粒草莓,差点一口咬下去把牙崩了……这些兴之所致、妙手偶得的小玩意儿,放在那里特别招人,一被亲友、同事、学生看到就“瓜分”殆尽。至今她的很多“早期作品”还被人妥妥地收藏着。
“既然你们想要,为什么不自己画呢?”作为洞头东屏小学美术教研组组长董芳蕾有了把卵石画变成教学课题的想法。于是进一步分析可行性:洞头东屏小学位于洞头东屏街道,这里海洋风味浓郁,民俗文化历史悠久。孩子们对卵石、贝雕、渔灯等民间特色手工艺也非常熟悉和热爱,这不正好是洞头的民间工艺引入校园的良好契机吗?用海岛卵石画课程架起洞头民俗与美术教育的桥梁。
于是从2006年开始,她以学生社团为阵地,推广卵石画创作,吸引了许多学生的参与。从此卵石画进入了东屏孩子的生活。
随
物
赋
形
卵石画可以在同一块卵石上反复创作,美化卵石的同时又不浪费资源。一块普通的卵石到一幅成型的卵石画,学生要学会思考、观察、创新,在创作前先观察石头形状,根据卵石的天然形态、颜色,再巧妙构思,下笔创作,使之成为一幅美妙绝伦的艺术作品。
三角形、椭圆形、长条形、圆形、菱形……这不是几何课的内容,而是海鱼的形状。渔家孩子最不陌生的大自然造物就是鱼。在董芳蕾自编的卵石画校本教材中,当然少不了专门学画鱼的内容——《鱼儿真漂亮》。
课本中排列出好几种鱼的照片,让小朋友“看一看”:它们有哪些几何形状?“试一试”:把鱼画在不同形状的卵石上,应做什么样的变化和调整?思考题:你觉得鱼的哪部分应该被夸张,哪部分应该重点装饰?学生看到卵石就会想一想:在这块石头上画什么样的鱼好呢?这就是初学者必须经过的“看它像什么就画什么”的阶段,依据的是中国画传统理论、苏轼的“随物赋形”说。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探索,董方蕾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上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先后编撰了《快乐卵石画》和《“非遗元素”卵石画》系列教材,从创作材料的准备到创作过程中点、线、面的拓展,内容简单易懂,循序渐进,教材一经推出便获得了众多学生的喜爱。
比如,在《快乐卵石画》教材中,共有植物、动物、人物、用具、场景、拓展6个单元,内容有花、树、叶子、叶子上的毛虫、鞋子、汽车……无不体现“随物赋形”的思想,“挑自己喜欢的石头,画上自己喜欢东西”,这激发了学生无限的创造力。
然而,和其他任何做课程建设的老师一样,董老师在起初教授卵石画时,也面临着“技术深渊”。
最初,她采用水粉覆盖清漆的办法创作卵石画,清漆是街上5元一瓶买来的,想当然以为清漆只有这一种。没过多久,作品泛黄了,存放越久变得越黄,最后连带色彩从卵石上剥落,令人备感可惜和沮丧。后来上淘宝一搜,她才发现油漆有那么多种类,甚至还有专门用来刷在石头上的清漆,买来用了以后果然是像镶了一层玻璃一样的清透。
水粉底色必须干透才能继续作画,董芳蕾起初让学生准备两块卵石,趁一块未干时画另一块,交替创作,但这样思路和兴致很容易被破坏。有一天,她突发奇想,买了两把电吹风,解决了这个问题。
学生自带的卵石规格参差不齐,不便于教学,她双休日自己骑电动车到海边,捡上大半天的卵石,装在纺织袋里驮回来。这些卵石成为公用材料。如果学生画作失败了,不需要把它扔掉,在水槽里清洗一下,又可以循环使用了。
她特别在水槽旁放了一些旧的牙刷,避免学生用毛笔洗调色盘,因为这对毛笔破坏很大。提出“每人一块抹布”“擦净自己的桌子”的要求,渗透劳动理念,提升公共意识。她以评价表提醒的方式,改变学生甩笔、把笔泡在水桶里的不良习惯。“小助教”“金点子共享”“亲子卵石画比赛”等教学方法,让还不怎么“开窍”的学生得到及时的帮助、鼓励。
传
移
摹
写
学习卵石画除了锻炼学生美术能力,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力,培养其对生活的热爱。然而让董芳蕾郁闷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具有想象力、创造力。渔家孩子艺术文化接触面窄,使得美术创作受到了局限,很多学生创造风格单一,作品大同小异,难以突破。很多学生一入社团就画头像,学了一个学期还在画,作品大同小异,没有进步。
“越是把学生放到无垠的空间里,学生却越是无从着手,创作方向有限。以‘像什么'进行引导的方式,看上去似乎是把创作自主权交给学生,实践证明,仍然停留在‘感知卵石'第一课,并不适用长久的卵石画教学。”董老师说。
寻找原因,她在五年级做了《关于农村学校学生生活中的视觉阅读情况调查》,发现86%的学生在生活中没有主动“阅读”国画作品的习惯。这印证了她最初的猜想:渔家孩子文化接触面窄使得美术创作受到了局限。
为了打开卵石画教学瓶颈,她将传统艺术学习中的“临摹”引入卵石画,即古典书画理论的“传移摹写”(谢赫),并根据学生的需求,增添剪纸、青花、国画、线描四个模块的临摹教学,在练习绘画技巧的同时,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学生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认识。“剪纸的基本纹样有:太阳纹、柳叶纹、单牙纹等。”“青花中的辅助纹样有卷草、回纹、朵花等。”学习过卵石画的孩子们对国画、青花的了解比其他学生多了一些了解。
蕉叶、莲瓣、云纹……美丽的传统纹样在学生们的画笔下跃动,皴擦、晕染、留白、勾线……国画的博大让他们惊喜不已。在充满趣味的卵石画创作中,他们的基本功也锻炼得更加扎实,从写生到临摹,从随物赋形到传移摹写,卵石画教学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为了方便学生练习卵石画,她将卵石画社的锁换成了密码锁,画社的学生都知道教室的密码,只要有时间想练习,就可自行开门使用教室,这为学生的卵石画学习提供了专业的场所,让更多的孩子共享学习资源。
除了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空间,她也提倡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相互分享创作心得,取长补短。慢慢地,学生们在私下里形成了一条“流水线”,我勾边框、你涂底色,他上颜料,小伙伴们集众人所长,齐心创作一件作品,过程也别有乐趣。
另外,她还尝试开展五年级小老师带低年级学生学习的模式,孩子们在轻松诙谐的对话中,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分享绘画技巧的同时也能增进情谊。在高年级小老师们即将毕业时,卵石画课程又由社团课程转变成学校美术拓展性课程,向三年级全面铺展,探索一种更合理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更快的进入学习模式。
一门课程可以给师生哪些反馈呢?
洞头东屏小学校舍本与其他农村学校一样简单平凡,但树荫下硕大的鹅卵石通体刷了一层白漆,再描上朱红的剪纸图案。经过这一番装饰,特别醒目,大石头已没有了原先的粗糙和土气。有了卵石画课程之后,校园也因着它变得生动起来。
不仅如此,董芳蕾的学生卵石画作品作品陆续被发表,让农村孩子也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高品质的“待遇”。同时,董老师结合“非遗元素”注册了卵石画商标“石点头”,卵石画成为学校又一张金名片,这意味着,卵石画不仅成为洞头小学美术的品牌,还开始向洞头以外的地方辐射。
董老师希望通过卵石画能影响更多的孩子,让他们释放天性,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美、创造美。她也坚信更美的卵石画风景,还在前方。
声明:本文综合整理而成,欢迎朋友圈分享,微信公众号或其它形式转载,请注明出处!
寻找一群有教育情怀、敢于实践、具有创新精神并善于学习的教师,关注他们的经历,他们的课堂,他们的反思,他们的阅读与生活。 在此,我们特别邀请您自荐或推荐您心目中的“星教师”,分享给中外教育同仁以及广大的学生、家长,让我们共同为当下的、未来的教育做点什么!
长按二维码,点击“关注”
来稿邮箱:3207153742@qq.com
咨询电话:023-67515741
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对应内容:
新课程 | 班主任 | 学前教育 | 语文 | 数学 | 英语 | 信息技术 | 音乐 | 生物 | 思品 | 物理 | 心理 | 历史 | 地理 | 化学| 美术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进入官方网站见证更多精彩!